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破窗理論」與「病魚理論」

「破窗理論」與「病魚理論」
作者:李孟澤


美國Stanford大學心理學家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曾於1969年在美國加州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辛巴杜用鐵錘把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子就不見了。
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位犯罪學學者依循這項試驗,於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破窗理論主張,若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路人便會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某些人受到暗示破壞沒人管就會開始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破窗戶就會愈來愈多,而這些破窗戶帶給人造成一種失序的無力感。
破窗理論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對於損害、失序視若無睹、放任的後果遠比其本身所造成的損害更大,終究導致無法控制的後果。破窗理論其實是暗示我們,若有一個窗戶破了便要趕緊把它修好,以免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會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人亂丟垃圾沒人管,很快的也會有人接二連三的群起「效法」。
本人基於破窗理論另外提出一個理論稱之為「病魚理論」(Sick Fish Theory)。觀察魚缸裡的魚,如果一條魚健康活潑,沒有別的魚會欺負他,可是只要這條魚一生病,體力不支,游不動,別的魚馬上就會來攻擊它,咬他的尾巴,如果這條魚被咬了一口,別的魚會過來咬另一口,讓它死得更快。因此要讓別的魚不攻擊你,最好的方法不是去攻擊其他魚,而是「保持健康活潑」。
校園及機關團體內常有霸凌等不良行為發生,病魚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團體中不健康、病態的行為會引來更多的不健康與病態行為。防止發生不良行為必須將病態的行為立即消除,讓每個人都隨時處在「健康」的行為狀態下,以避免引來更多的劣質模仿,造成更多的問題。單一的霸凌事件等不良行為若不立即制止,將會讓團體內的人覺得欺負別人或有不良行為並不會有事,導致群起仿效,以致產生更多的霸凌等不良行為! 只要能夠立即懲處不良分子,杜絕不良行為,隨時將團體中個人行為保持在穩定的健康狀態下,則團體中的霸凌等不良行為將很難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