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犯罪預防之原理與實務
作者:李孟澤 (2007/7/6 )
壹.前言
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Clarke,1980)主張改良社會及其他自然狀況以減少犯罪機會、增加犯罪成本以達成預防犯罪之目的。雖然仍有許多人對於情境犯罪預防持著懷疑的眼光。採行相關措施以減少犯罪機會促使犯罪變得更加困難並增加犯罪者被發現的可能性等諸多措施對於防制犯罪確可起相當的效果。
近來於由於矯治機構之角色與功能不彰使得情境犯罪預防逐漸為人所重視,大多數學者均一致認為犯罪機會在犯罪行為中扮演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以如何減少犯罪機會便成為學者專家一致努力研究的方向。
貳.情境犯罪預防之定義
情境犯罪預防係針對特定型態之犯罪,儘可能以系統化、持久性管理、設計或控制直接與犯罪相關之環境,藉以增加犯罪之難度與被發現之危險性,減少犯罪人所得預期犯罪後之報酬。
情境犯罪預防措施包括「強化犯罪標的物」(target
hardening):主張運用各式各樣的閂鎖、複雜的防盜設備、閉路電視監視系統(CCTV)、酒測器(breathalyzers)、雷達測速器、雇員、大廈管理員、地下鐵或停車場人員等以對於特定地區加強監視;設於學校或公共設施之防止惡意破壞防護設備,街道監視、社區守望相助等均為情境犯罪預防實施之具體措施。
在情境犯罪預防之其他措施方面,防禦空間(defensible
space),及其他嘗試運用諸如社會大眾之現成天然監視資源,及其他較不易歸類之措施,諸如與大眾捷運系統等以協調有關在酒吧打烊時間之運輸、及設法將敵對球賽支持者分隔於不同之觀賽區域等措施則屬採行特殊建築設計與規劃等之天然資源運用以防止可能發生之衝突。
關於情境犯罪預防之運用,行動方案之結合(action research
model)十分重要,學者專家與主其事者必須共同分析研究、界定問題,藉以辨識並尋求出一可能之解決方案、評估結果,並於必要時重覆實施基本之情境犯罪預防方案直至達成目標為止。
情境犯罪預防模式之運作模式可以下列五者示之:
(一)
蒐集有關特定犯罪之自然因素與範圍等資料。
(二)
分析助長犯罪之情境條件。
(三)
有系統的研究可扼制特定犯罪機會之可能因素,包括成本效益分析。
(四)
實施最有希望、可行性最高且經濟之預防特定犯罪方案。
(五)
監視實施成果並傳播實施經驗。
參.防禦空間(Defensible space)、環境設計犯罪預防(CPTED)與問題導向式警政方案(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情境犯罪預防雖係源自英國,其發展則受美國相關研究:「防禦空間」及「環境設計犯罪預防」(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Jeffery,1971)等之影響。Oscar Newman之防禦空間理論主張運用建築設計以達成預防犯罪之目的。作為一名建築師,Newman深信良好的公共建築設計可有助於防範入侵者。Newman 認為未經良好設計之大型建築物出入口將使侵入者可於犯罪後輕易逃離現場,「防禦空間」主張減少犯罪人之匿名性,增加監視並減少犯罪者可茲運用之逃離路徑。防禦空間有時被稱之為犯罪與街道、土地等地形地物間之關係(Jane Jacobs,1961)。Ardrey(1966),所寫有關地域之環境、行為、種族探討與C.Ray Jeffery(1971)所提倡之CPTED頗具影響力。就一位非正統的犯罪學家而言,Jeffery (1977) 主張刑事司法制度從有限的教化功能上而言過於殘酷且審判結果未必見得一定公正,並且經常忽略犯罪之原因-環境因素,因此具有先天性的缺點。
CPTED理論較「防禦空間」富有彈性而為美國西屋公司所採用以作為研究擴展學校與商業地帶防禦空間之觀念。問題導向式警政方案(Problem-oriented
Policing,Goldstein,1970)對於情境犯罪預防理論之影響較晚。Goldstein 認為警察功能之發揮,其重點在於詳細分析問題以尋找出一有效之解決方案而非僅從機關組織與管理方面著手。此一方案強調詳細辨識以界定問題所在,研究每一問
題以了解目前警察勤務之實際狀況,評估勤務方式與現存機構與資源運用是否適當,以便提出可行性方案。問題導向式警政方案為一種警察管理方式而非僅針對犯罪 問題,情境犯罪預防則是針對犯罪防制而屬開放性的,可在任何組織或管理結構中運用。由於情境犯罪預防含蓋整個犯罪情境,包括法令、管理與解決方案之研擬,
是以在犯罪防制上情境犯罪預防之適用性較廣。情境犯罪預防亦較環境設計犯罪預防(CPTED)適用範圍來得廣,電話使用者追蹤服務與餐廳侍應生干預防制酒醉駕駛方案 (server intervention
program) 均為此之適例。
肆.合理性選擇、犯罪生態學與經常性活動
環境與犯罪機會間具有一定關係,Burt(1925)研究倫敦不良少年發現冬季較長之黑夜助長財產犯罪。Hartshorne 與 May(1928)對於詐欺實驗發現,孩童之不誠實行為與所接受之監督有關。地理型態分析顯示特定犯罪之分布與特定對象、處所(如商業處所、酒吧、停車場(Engstad,1975),及汽車竊盜統計顯示,汽車竊盜與註冊車輛數目有關。
研究顯示犯罪與機會及所受壓力及誘因間具有高度關係,對於住宅竊盜之研究顯示(Scarr,1977; Reppetto,1974; Brantingham,1975;及Waller及Okihiro,1878)竊盜犯對於行竊目標之選擇係以所需遭受之風險與努力等為標準,此為選擇模式(Choice model,Clarke,1980)理論之基礎。除對於犯罪者之背景與目前之環境因素外,尚須了解犯罪者之下列資料:(1)直接動機與意圖 (2)心態與情緒(3)對於所從事行為之道德觀(4)對於犯罪機會與其所具備之犯罪能力之認知(5)對於被逮捕與其後果之評估。此一模式已被發展成為「理性選擇模式」(Rational Choice,Clarke & Cornish,1985; Cornish & Clarke,1986),而受經濟學思考模式之影響,此一理論主張犯罪者期望從犯罪行為中獲取利益,此包括選擇與作成決定等程序而對於犯罪行為階段(犯意、準備、著手、實施、停止等)起相當大之作用。
犯罪者作成決定之程序與其所可運用之資訊因不同犯罪行為而異。Poyner 及 Webb(1991)分析在兩個英國社區中,專門偷竊珠寶及現鈔之住宅竊盜與專門偷竊電器用品之住宅竊盜在型態上有相當大之不同。前者主要為採用徒步機會伺機行竊,後者則大多使用車輛行竊,因此必須了解犯罪手法之不同以便採行不同的因應之道。Poyner 及 Webb 建議:為防制電器用品竊盜,建築物設計應隔著街道正面相向俯視彼此入口;而為防止現鈔及珠寶等財物失竊,房屋前方之遮蔽物及樹籬應加以清除。
對於「犯罪者之工作路徑」(The Criminal's Journey to
Work)之研究,Brantingham (1975)、Maguire (1982)及Rengert、Wasilchick(1985)等人指出,遭受商業竊盜之危險性因位於主要幹道而增加,而遭受住宅竊盜之危險性則因位於繁榮地區之郊區而增加,此因二者,竊盜犯可輕易尋獲目標。「例行性活動犯罪環境生態學理論」(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RoutineActivity
Theory),Cohen及Felson (1979)研究則指出當一個被激起犯罪動機的人與適當的犯罪標的物在同一時空中因緣交會且無有力的外力監督時,犯罪行為將會自然而然的發生。Cohen 及Felson (1979)並指出,1960至1970期間,美國住宅區竊盜增加的原因是因為單身者及女性工作人口大量增加所導致之之白天空屋及家中可攜式電器用品增加,使得竊賊下手的目標與機會增加所致。
伍.情境犯罪預防之技術之沿革
Clarke於1980年的情境犯罪預防一書中將情境犯罪預防技術歸納為如下十二種:
一、強化標的物(Target Hardening):
主張採用鎖、保險箱、屏障、或增強過之物體等物品以防護、阻絕竊盜或防止標的物遭到惡意破壞。實證研究顯示,於1963年在西德所實施之全面強制使用方向盤拐杖鎖有效地減少百分之六十的汽車竊盜,而1980年初於英國倫敦郵局所裝設之防搶屏障則有效地減少百分之四十的強盜案件。另,1988年在澳洲南部與北部實施強化公共電話硬幣盒裝置,在一年後將公共電話破壞案件從6000件降低到1100件。
二、進出管制(Access Control):
升降閘門、護城河及吊橋等進出管制措施自中世紀以來即運用於城堡以阻絕敵人來襲。近代工廠及機關亦廣泛的採行門禁管制措施。
Poyner及Webb(1987)指出,於英國南部所實施之一連串進出管制措施,包括入口通話器、圍牆、及車庫電子監視系統等可有效防止惡意破壞與偷竊。
Poyner 等人之研究亦顯示在高層建築物下設一服務櫃台可有效防止圖鴉等惡意破壞及毀損行為。而在風化區設立路障則可以阻礙車輛進出,如此將可減少開車繞著街道尋花問柳的嫖客。近代採用複雜之電子辨識系統控制使用者進入電腦系統及銀行等帳戶,亦為進出管制之適例。
三、轉移犯罪意圖者(Deflecting Offenders):
早期,Lombroso曾建議將那些在公共場所隨地大小便的人監禁起來。然而Lombroso的學生 -- Ferri 則建議設立公共廁所以減少隨地便溺的情形。於公共場所設立垃圾箱及圖鴉板則為此種轉移方式之另一實例。嚴格禁止某種行為可能無法有效扼止古老的犯罪問題。
對於嫖妓等問題,與其一味禁止,不若採用其他疏導方式以轉移嫖客之注意力與活動場所。提供一適當場所舉辦賽車比賽等正當活動以便年青人能發洩多餘精力則為 解決飆車問題之上策。區隔球賽不同支持者觀賽區與進出時間及擴大通道以減少擁擠,不讓扒竊者有機可乘,均為此之適例。
四、有效控制助長犯罪物品(Controlling Facilitators):
由於美國不是槍械管制的國家,是以其殺人案件發生情形較槍枝管制國家為高(Clarke &
Mayhew,1988)。不過美國雖然缺乏全國性立法以全面性管制槍械,許多私人機關行號均自行採行槍械管制以便減少槍擊事件。美國西部酒吧、沙龍大多會要求顧客在進門以前必須先繳械,以便防止酒醉顧客在酒吧內胡亂開槍,此種作法頗值我國餐飲業者效法。
蘇格蘭犯罪委員會(Scottish Council on Crime,1975) 則建議強制要求所有曾經發生過暴力事件之酒吧必須使用塑膠茶杯,目的在消除助長犯罪物品。其他助長犯罪物品諸如:酒、汽車(慣用於竊盜)、支票與信用卡
(慣用於詐欺)、公用電話(常用於販毒)等均應加以適當控制以避免其成為助長犯罪之物品。美國政府要求販售酒精飲料業者嚴格要求查看顧客證件以防止高犯罪 率之年青人在酒後滋事。另,於毒販經常出入之區域更改複頻式電話為傳統脈衝式電話機或乾脆不設置共用電話則可防止毒販使用共用電話的匿名性進行交易。而美
國某些法院甚至規定曾有酒醉駕車累犯前科的駕駛人必須在車上裝設酒測吹氣點火裝置,未在車上通過酒測則無法點火發動汽車。
五、進出檢查
(Entry/Exit Screeing):
進出檢查(Entry/Exit Screeing)與進入管制(Access Control)不同,進入管制乃利用各種措施以阻絕非法進入情形;而進入檢查 (Entry
Screenig)之目的則在於檢查取得資格合法進入者是否有攜帶違禁物品或是否具有進入資格(例如列車長檢查乘客是否有買票上車)。離去檢查 (Exit Screening)之目的則在於防止進入者從事不法行為之後離開,例如顧客或職員偷走店內、公司物品後離開。
六、正式監視
(Formal Surveillance):
此一措施係指由警察、保全人員及商店安全人員等正式聘雇之保全人員所負責之正式監視。正式監視必須配合採用防盜器、測速雷達、閉路電視等電子監視器材等以
便發揮其功效。實證研究顯示,廣泛採用雷達測速與闖紅燈照相等電子偵監設備方能使正式監視真正發揮效果。此外,實施宵禁,並在警車上標示警察策略之張貼則 可發揮正式監視之公然嚇阻作用,以減少夜間竊盜等犯罪。
七、機關內部職員監視(Surveillance by Employees):
機關內部職員如大賣場服務員、飯店助理、侍應生、停車場管理員、列車長等除負其本身職責外可兼負起監視、查察不法之職責,若適度地配合使用閉路電視等電子偵監器材亦可發揮類似正式監視之效果。
八、天然監視(Natural Surveillance):
天然監視係指非由人員負責看守,而係利用四周之天然資源、物品或自然環境設計以達成類似專人看守監視之效果。例如,增強建築物四周光線、使用透明玻璃以便路人能對店內動靜一目了然。
Kirkholt是一個小城鎮,靠近英國Manchester北邊十公里處的Rochdale,人口約2280人,1985年大約有1/4的居民曾經遭竊,此高於英國全國的竊案發生率。1986年研究發現,曾經失竊者再次遭竊的比率相當高,大約比初次遭竊者高出四倍以上。竊賊彼此間對於選擇行竊對象好像具有相同的看法,以致於遵循相同的偷竊路徑。此一情形好像是全國性的共同特性。而Polvi等人於1990年在加拿大的研究中則發現竊案被害人在六週內再度遭竊的可能性最高。Hough以及Mayhew在1985年發現住宅區的型態與竊案發生率有關。為防制竊案發生,相關單位應集中警力於先前曾經遭竊之住戶並採用蠶繭式社區守望相助(cocoon
neighborhood watch),以遭竊之住戶為中心,聯合鄰近五、六戶做為守望相助的基本單元。採行了此一措施並限制使用投幣式加油機之後有效的降低了75%的竊案(不論是否有加強防範措施之住戶均產生邊際效益擴散效益情形:diffusion of
benefits)。
警察機關為有效運用此一天然監視原理,達成防範竊案發生之目的,除擴大目前守望相助巡守隊組織由12隊增加為14隊。 為使轄內各大樓住戶均能培養守望相助互助聯防精神,責由各勤區至轄內各公寓大樓宣導並編組區塊認養巡守工作,由各樓層遴選熱心住戶並予編組,對大樓內可疑
治安狀況,隨時通報轄區派出所。對於轄內各工廠區、養殖區業者則要求發揮守望相助互助聯防精神,由各所對於轄內工廠及養殖農漁業者,加強宣導區塊認養聯防 巡守觀念,並予編組規劃區塊,實施互助聯防巡守工作。
對於仿效蠶繭式守望相助組織方面則加強宣導民眾居家防竊安全及加強住宅竊案情資蒐報,自行設計住宅防竊居家訪視表,針對住宅遭竊被害人周圍附近住戶訪查十戶,呼籲民眾務必做好防竊措施,防止再度遭竊。
九、除去犯罪標的物(Target Removal):
減少犯罪標的物出現之機率。強制使用支票或限制商店之付現金額、避免於候車站及電話亭使用脆弱之玻璃隔間等以防遭到破壞,此均為此一措施之具體表現。
十、財物標示制度(Identifying Property):
諸如豬之紋身等財物強制標記制度與採用失車追蹤器等可有效標記財產所有物以便於失竊後迅速尋獲。實證顯示於澳洲及美國等國家所使用之LOJACK (路捷G2)失車追蹤搜尋系統,配備此一系統之車輛可在車輛失竊後幾小時立即找回失車,(在車輛上高達20幾個隱密處所裝設發報器,車輛失竊向警察單位報案可在警察單位啟動發報器發出訊號,警察單位在所有配備有追蹤器之直昇機、巡邏車等比對資料庫中資料可立即找出該部車輛之VIN-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並立及鎖定其位置。據統計,裝設此一失車追蹤系統之車輛於失竊後大約有90%可以尋獲,且平均只要兩小時內就可以找回失車。LOJACK公司並保證在報案後24小時內一定可以找回失車,否則裝設此一系統之費用將全額退款。(裝設此一系統約需695美元,大約合新台幣22,000元左右)。LOJACK擁有多重追蹤技術的失車追蹤及尋回功能,適合所有環境使用。追蹤訊號發送亦不會受到干擾,即使在貨櫃,甚至地牢內,訊號仍能清晰接收。
十一、除去犯罪誘因(Removing Inducements):
引誘犯罪之物品應儘可能避免出現。「財不露白」,在大都市中穿金戴玉很容易成為犯罪者下手之目標。任意將未加鎖的車輛停放於市街通衢之處容易引來竊賊覬
覦。位於鬧市之雪白牆壁容易成為圖鴉者的畫板。諸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等學校為防止廁所為人圖寫不雅文字圖畫而將廁所門拆除則為除去犯罪誘因之具體表現。 而實證顯示,已經遭到圖鴉的廁所只會招來更多圖鴉者的青睞,將已被破壞之物品放置於公共場所也會招來更多的破壞。「打落水狗」是這個社會的通病。為免公共
設施糟到進一步的破壞,迅速修復遭人破壞的物品及除去廁所等圖鴉可減少破壞者進一步「摧殘」業遭破壞的物品並減少從其中所獲得的破壞的快感。
十二、制定規則(Rule Setting):
為有效防制犯罪,機關組織必須訂定有效之規則以約束員工行為。大多數機關行號均制定有關使用公家電話及現金支出等之規則即為此適例,而諸如圖書館、醫院、
學校、停車場及遊樂設施等對於使用者均需訂有明確規則。然而規則之制定必須人性化,否則繁瑣的規則將激發使用者逃避規範之心理而減少其適用性。去除模擬兩 可之規則,改進不合理的規範可避免違反者有逃避不合理規範之理由。
陸.情境犯罪預防之範圍與效果
情境犯罪預防之個別措施可能僅對特定犯罪有效,例如轉移犯罪意圖者對於預防不道德之破壞行為較具效果,而財產標記制度對於預防竊盜較有效。在採行情境犯罪預防措施時,導源於圍堵政策所減少之犯罪機會之犯罪轉移現象(displacement) 必須加以注意。犯罪轉移現象因犯罪性質而有所不同,低犯罪等級之犯罪(臨時起意之犯罪)其轉移情形較少,而高等級犯罪(經過周密策劃之犯罪)之轉移情形則
較為嚴重,是以在實施情境犯罪預防措施後對於不同性質之犯罪應詳加審視以防止犯罪轉移現象之發生。對於低等級犯罪之惡性升級現象(malign
escalation)尤應嚴加提防。
另一值得注意之現象為「邊際效益擴散效應(Diffusion of
Benefit,Clarke,1992)」、或稱「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Chaiken 等人,1974)」、「溢出效果(Spill Over Effect,Clarke,1989)」、「搭便車效應(Free Rider Effects (Miethe,1991)」、「滴落效應(Drip Feed Effect (Scherdin,1986)」、「暈散效應 (Halo Effect,Scherdin,1986)」及因警察全面檢肅犯罪而得來之「紅利效應(Bonus Effect,Sherman,1990),此種效應在時空上相接之處最為明顯。實證顯示,裝設於某一家聯鎖商店之閉路電視對於尚未裝設閉路電視之臨近聯鎖商店亦有相當之效果,此種效應亦可見諸於應用於交通警察之「交通警察模型」與未裝設底片之路口測速照相機,此種效果或可以「稻草人效應」稱之。自1980年起倫敦郊區郵局強盜案件自1980年之70件上升至1981年之250件,倫敦郵政局為防範強盜案件之繼續升高分析強盜案件之手法,改良倫敦郊區1300個郵局櫃台屏障使得強盜案件由1982年之266件下降至1985年之121件,而顧客及員工遭受強盜案件亦告減少,此或可歸功於改良式屏障所帶來之邊際效應(Clarke,1992)。
柒.情境犯罪預防最新技術
Clarke 和
Homel (1997) 修改情境犯罪預防技術,並為回應Wortley's (2001)對情境犯罪預防的批評,增加到25項技術,下表為Cornish 及
Clarke (2003) 說明的25項情境犯罪預防技術。
一、增加犯罪困難度
|
二、增加犯罪風險
|
三、減少犯罪後報酬
|
四、減少犯罪誘因
|
五、去除犯罪藉口
|
1. 強化標的物
(1)
門鎖
(2)
商店連鎖
|
6.延伸監控者身份
(1)
職員便衣監控與公告
(2)
加強賣場內部巡邏密度
(3)
鼓勵顧客檢舉。
|
11.藏匿標的物
(1)模型展示
(2)電視廣告
(3)空盒展示
(4)相片展示
(5)僅存放一個展示品 (庫存放倉庫)
|
16.降低挫折與壓力
(1)
優惠價格
(2)
增加服務品質
(3)
增加附加價格達到一物多用的效果
|
21.制定規範
訂定商品優惠專案規定
健全社會制度、福利,避免將貧窮當藉口。
|
2.控制進入機構
(1) 門禁管制
(2)倉儲/業務區禁止進入
|
7.增強天然監控
(1)增加天然監視人潮
(2)明亮的照明
(3)透明牆壁
|
12.標的物移除
(1)
線上虛擬展示服務
(2)
模型機展示
|
17.避免爭執
(1)
網路論壇提供討論
(2)
提升服務態度
(3)
投訴信箱
(4)
顧客滿意度調查
|
22.張貼告示
(1)宣傳竊盜檢舉獎金與公布檢舉方式
(2)警告標語
|
3.出口監控
(1)CCTV
(2)便衣巡邏、監視
|
8.降低匿名性
(1)
會員卡
(2)
特殊區域刷卡進入
|
13.財物標示
(1)電磁感應標籤
(2)購買證明貼紙
|
18.降低情緒誘因
|
23.激發道德意識
政府及新聞媒體宣揚竊盜是不道德的行為
|
4.轉移犯罪意圖者
(1)
免費贈品
(2)
試用區
|
9.運用管理人員
(1)
售貨人員監控
(2)
管理者不定期巡視
|
14.瓦解犯罪市場
(1)
加強查緝銷贓管道「二手商品拍賣市場」
(2)
查緝夜市贓物。
|
19.消除同儕壓力
播放輕鬆音樂,使能舒暢身心購物。
|
24.促進遵守規定
妥善規劃設計商店內部設施,避免人潮洶湧引誘竊盜。
|
5.控制犯罪工具/促進物
(1)
金屬探測器
(2)
超音波掃描儀
(3)
偵測偷竊、破壞工具
|
10. 強化正式化監控
(1)
加強保全訓練
(2)
制服人員巡邏
|
15.否定犯罪利益
(1)正式購買附贈贈品及點數
(2)正式購買可上網增加保固年限
|
20.防止模仿
(1)
避免在新聞媒體播放竊盜手法。
(2)
學校禁止傳播竊盜手法。
|
25.控制毒品與酒類供應
(1)
賣場及附近商店禁止販賣酒類
(2)
對於有酒味顧客禁止進場或特別注意。
|
捌.情境犯罪預防之實施與問題
由英美等國對於情境犯罪預防十數年來之研究顯示其效果的確不容置疑。雖然其部份措施強調建立全面性監視環境以便能隨時隨地蒐證,確實讓部份人士覺得恍若生
活在極權統制下處處受到監視,以致感覺失去隱私權與自由,不過諸如使用條碼商品標記制度、汽車零組件標記制度、強化金融機構夜間內部照明、街道照明設備改 良、防禦空間建築設計、遊樂設施制服警衛、通行電話、汽車防盜設備等措施不但不會構成對吾人隱私權之威脅,反而是便利吾人生活之良好舉措,而在全民拼治安
的當前,犧牲部份個人自由以達防範犯罪的目的實無可厚非。
防範犯罪並非僅為警察、司法單位之職責,民眾自發性的採用情境犯罪預防之各種防範犯罪措施才是防堵犯罪發生之最有效方法。然而情境犯罪預防策略實施之成功
與否有賴公司行號、民眾及政府機關對於情境犯罪預防措施之支持。大多數私人機構及民眾對於採行較嚴格、複雜的保全措施大多認為會增加其營業成本及花費而不 願投資於保全措施上。因此,在政府大聲疾呼全民拼治安的當前,為確保民眾及企業自主性採行各種犯罪預防措施,有關單位實應訂定法令以嚴格要求民眾及企業實
施有效之犯罪預防措施,否則將不准營業或將科以罰緩,如此犯罪率將可大幅降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